电报,可以说是刘宏在掌握帝国以后,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最想看到被付诸使用的两样发明之一,通讯和交通才是一个庞大帝国的中央政权真正在技术层面上最需要的东西。不过可惜的是他投入大笔资金的蒸汽机和电报项目一直都是石沉大海,没有半点实质性的进展,如果说蒸汽机好歹还制造出了简易的模型,在理论方面有所进展的话,那么电报就几乎是什么成果都没有。
而左慈这一次进宫,除了那份从长远来看对帝国化学有着重要意义的丹素表之外,真正要向刘宏禀报的成就在于他和其他同僚制作出了最简单的化学电池,换句话说驱动电报的动力源已经被发现了,虽然距离实用化还有着相当遥远的距离,可是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至少可以制作有线电报的模型了。
左慈带来的消息让刘宏大为振奋,不过十几年的帝王生涯已经让他十分沉得住气,在褒奖了左慈一番,刘宏按奈下了亲自去帝国大学看看左慈他们制作的化学电池的念头,而是决定从帝国大学调一批机关学的学者去帮左慈把有线电报的模型给造出来。
对刘宏来说,有线电报最大的普及难度还是成本问题,目前帝国只能说是处于一种畸形的发展格局中,虽然农业技术在整个帝国官僚系统的推动下,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工商业带来的技术进步却只限于帝国的繁华地带,虽然在他手里帝国的国力强于以前的任何一个时期,但是帝国的财政支出却也冠绝历代之首。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中国,历代王朝的皇帝只要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与民休养生息,抑制官僚,基本上都能出现大治的局面,无论是文景之治,开皇之治可以说都是如此,而刘宏在这一方面甚至比孝文皇帝和孝景皇帝做得更好,在这十几年里他下令修筑的大型建筑虽然数量不多,但是每一处不但没有滥用民力,甚至做到了盈余,同时加强集权,利用原本的豪族政治衰弱的历史趋势和帝国原本东西士人之间的矛盾,不但抑制豪强,甚至约束了官僚,如今的大好局面几乎可以说是他一手缔造出来的,虽然看上去过程平淡无奇,但是其中刘宏付出的精力却是不足为外人道。
短短的一个半月里,左慈和其他学者组成的研究组就制作出了有线电报的模型机,当然这个研究组里,除了左慈和机关学的学者,还有诸如研究材料和专门负责制定‘明码’的学者,可以说制作电报模型机并没有太费事,反倒是编制通讯用的编码花了那些艺文类学者很大的精力。
参照刘宏那简略的莫尔斯电码的原理,帝国的艺文类学者根据易经里的六十四卦将常用汉字和其他生僻汉字做了编码,完成了明码手册,然后接下来就是从帝国大学里挑选了最精通音律的学生来进行精确控制电报的操作,毕竟制作的有线电报模型机很粗燥,只有机器发出的嗒嗒声,想要从这种节奏声里正确地读取信息,需要长时间地训练才不会出错。
最后刘宏真正见到可以使用的有线电报机模型已经是三个月后,这其间左慈他们利用化学电池产生的电流还做了有关电磁之间的实验,而这引起了帝国大学里一大批学者的兴趣,于是顺理成章的新的电磁研究组在帝国大学诞生了,刘宏并不吝啬在这种研究上投钱,哪怕在很长时间里都可能像是把钱扔进水里,不过他却并不在乎,谁知道哪天他就会得到丰厚的回报,更何况这种研究始终是有益的。
有线电报的实验,刘宏选择在内阁省和枢密院之间进行,当电线被架设好以后,内阁省的七位宰相在商量之后,选择了孙子兵法中的一段话,‘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用来发报。
杨赐将七人商议后写好的纸条递给了坐在发报机一端的太学生,接着七个人都是在他身边,以防止他将那张纸条上的消息透露给边上的另一组有线电报的接听太学生。
看着七名宰相把那名发报的太学生给围得死死的,刘宏知道这七位宰相恐怕还是不相信这有线电报,不过这次他专门让左慈他们带了两组人在内阁省和枢密院之间架设,便是要他们深信不疑有线电报在通讯上的便捷方便。
很快,七位宰相身边另一组的接报员便从那嗒嗒的机械声中,将七人所写的那段话原封不动地抄写了出来,交给了七人。
七位宰相很快动容,内阁省和枢密院隔得极远,就算快走过去,也要有段时间,可是现在不过短短的几下功夫,便能进行联系,这实在是太奇妙了。虽然心里震惊,不过七位宰相都是年老成精的人物,涵养功夫极好,面上倒是和刘宏一样,都是一脸淡然的样子。
杨赐他们很快在内阁省和枢密院开始了联系,其实在另外一端,枢密院的皇甫规和张奂等人却已是兴奋得语无伦次,在他们看来这有线电报最有用的地方还是用在军事上,这可比烽燧示警便利快捷得多,可以让枢密院用最快的速度对边境发生的战事做出反应。
枢密院和内阁省的大佬们兴高采烈地进行电报通讯,可是把那四个负责电报接听收发的太学生给忙坏了,但他们又不敢拂逆这些大佬的意思,只能硬挺着,最后还是刘宏替他们解了围,派人召集枢密院的皇甫规等人来内阁省议事。
当帝国文武的重臣都齐聚以后,刘宏要商议的事情也很简单,那就是关于有线电报的铺设问题,正处于兴奋中的皇甫规和张奂这样的武人自然是双手赞成,这么好的东西哪能不铺设呢,不管花多少钱,都该往边境拉几条电报线到雒阳,这万一有了战事,他们这些老家伙说不定还能遥控指挥一把。
相比于群情沸腾的枢密院,内阁省的宰相们就要冷静得多,虽然有线电报是个好东西,不过他们更关心的是花费问题,作为帝国政务的管理者,他们当然知道刘宏每年在帝国大学那些研究组里砸进去的钱有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