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畅谈90年代中国诗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编者按 “我曾读过艾略特的诗,即便隔着厚厚的语言玻璃,我依旧能感到一种震惊和激荡。”当年读斯蒂文斯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感受。  首先承认作为一名诗歌爱好者,我存在着阅读的有限性和把握上的局限性。但我有一个总的感觉,把90年代中国诗歌作为一个问题提出并试图进行整体性研究,很像安徒生童话里“皇帝的新衣”进入21世纪以来,纵观90年代的中国诗歌,可以说,没有中心,没有立场,一切都解构了,如果硬要找出90年代诗歌的特征,那么“零散化”就是诗歌的全部现实。总体来看,诗歌呈现出一片衰败的征兆。

    我曾读过艾略特的诗,即使隔着厚厚的语言玻璃,我依旧能感到一种震惊和激荡。这里,我特别想提一下那些从事所谓“个人写作”的学院派诗人们,我感到他们在创作诗歌时仿佛穿着厚重的泳装在水中划游,很吃力,又特卖弄。我无法断定他们在诗歌里阐释的意义,但我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缺席,某种语言本体与生命本体的断裂。在纠缠不清的话语结构中,徘徊在语言编码的程序上,这究竟是一种自发的诗歌写作还是一种虚拟的自我放逐?他们曾经写过一些非常优秀的诗歌,但现在这些曾经优秀的诗人显然应该停止写作了,创造力衰退了,把握生存状态和精神空间的活力,意志枯竭了,这也充分证实了他们在写作上的“无根性”和“泡沫性”即使国外有几位诗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诗歌的低迷,获奖顶多证明人类文化史上确实存在过美好的有关诗歌的记忆。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

    第一,诗歌功能的萎缩。原始意义上的诗歌基本上被肢解了,小说承担了它的叙事功能,音乐承担了它的歌唱功能,哲学承担了它的寓言功能。现行诗歌剩下的只是语言文本,小说的发达,音乐的普及,哲学的兴盛,其中任何一例成为事实,就意味着诗歌功能的萎缩。

    第二,诗歌语言的没落。一个世纪以来,诗人们在诗歌语言建设上做了大量的探索。然而,至今为止,即使那些自以为是在强烈表达自己的诗歌中,其实也不过是模仿那些早已被我们接受的思维和语言。可以这么说,承担着语言纯洁的诗人事实上已无力回到某种纯洁的语言上来,尤其在文化趣味和文化价值取向上较低的中国大众的压力下,诗歌内部语言的危机足以葬送自己。另外,一些晦涩文字的诗人,将诗歌文本变成了一种纯粹语言学意义上的参照,使本已存在的阅读障碍又多了一层迷雾,将诗歌的语言彻底引入了独语,私语甚至梦呓的死角,人为的加剧了诗歌与大众的对立。在另一个层次上导致了诗歌语言与现实的梗塞。

    有一件大家共所周知的事,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了诗人海子,顾城两人的自杀这一极端事件,造成这一极端事件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对于曾具有独特个人深度和个人魅力,曾属于人类中顶尖分子的诗人——大众已表示拒绝,至多保持着一种疏离、漠视、敬而远之的态度。诗人已不再作为精英分子受到大众的礼遇,相反,时常被当作大众时代的“化石”和“不健全人格”的化身加以排斥,诗人被彻底地抛到了社会边缘,诗人就这样被取消了,特别是那些宣称“我不需要读者”的“贵族”诗人们更是将最后一批寥寥的诗歌读者推向了反面,我们终于目击了“诗人之死”这悲壮而凄绝的过程。

    那么,究竟是诗人离大众而去还是大众离诗人而去,还是大众离诗人而去呢?我以为这两个问题都存在。诗歌被大众遗忘了,诗人陷入从未有过的尴尬。在这种巨大的现实力量驱动下,诗的语言甚至一切创造性意义上的语言都在告退。

    第三,诗歌所依附传播媒体的急剧跌落。从诗歌报刊的发行量看,80年代末,诗歌报刊最多的还可以发行15万份。90年代以来,诗歌报刊最多只能发行3万份(当然,90年代以来,全球报刊发行量大幅度下降是普遍现象,但诗歌报刊下降的速度是其他非诗歌类报刊的数倍)如果孤立地从诗歌自身寻找原因,是没有说服力的。在报刊完全沦为商品的消费社会,诗歌报刊迅速地化为乌有,它所传播的诗歌也随之化为泡沫。

    第四,大众文化,艺术与生活距离的消失以及深度传播方式的崩溃加速了现行诗歌的死亡。

    在我们这个时代,大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正在消失。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杰姆逊断言:商品化进入意味着艺术作品成为商品,甚至理论也成了商品。当下一切深度模式,一切寻找意义上的必要性都不存在了。生活就是艺术,诗歌与大众文化的鸿沟被彻底天平,信息时代既不需要诗歌的遮蔽,也不需要诗歌的敞亮。诗歌无法转化为商品的现实使诗歌的努力逐一被大众社会清除,诗歌的经典形式和经典意义被损毁。诗歌已显得过于奢侈。上帝死了——人死了——诗人死了——诗歌死了,这就是20诗歌命运的缩影。本世纪最后一次挣扎的中国“新生代诗歌”运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诗歌极其所依托的文化场濒临死亡的一次祭祀仪式。

    现行诗歌死了。

    我们所能看见到的仅仅是诗歌的幽灵。

    第五,对界与转换——网络诗歌的崛起。

    全球信息化的时代是对话和沟通的时代。任何对抗和阻断,就意味着与网络世界的决裂,最终导致自身消亡。现行诗歌的悄然引退,网络诗歌必然崛起。网络诗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