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2章看得见的利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皇面前说点什么建议,因为宣德刚刚登上帝位肯定感觉很新鲜,心情好容易纳谏,在这时候上书言点事是很不错的。当然之前的劝进表他也上过,刚回家那两天睡觉了,醒来没多久就补上了表奏。

    此时进点什么言论?他左右思量过了,不能说他们朱家的私事,虽然家国天下一体的,但一般人说这种事就是没事找抽型,听说洪熙帝时管皇家私生活的李时勉在新皇登基后好像还要倒霉。

    朱瞻基暂时没提藩王那一茬,张宁觉得也不应该拿汉王说事,说这事还可能拉汉王兄弟几个的仇恨,至少他们现在还好好的当着藩王,一时间惹不起当然奏疏也不能完全写朱瞻基不关心的废话,那样的话写了等于没写,毫无意义。

    最后张宁决定写越南战争的建议。夏秋之交,天气炎热蚊虫很多,赵二娘今天挺勤快的,一会儿忙着磨墨一会儿忙着打扇,扇风又赶虫,弄得张宁琢磨文辞的时候还不忘夸她几句。

    他提着笔在空中,看着窗户想了好一阵,然后撩起袖子,便开始埋头疾书打草稿。张宁和朱瞻基相处过几日,私下觉得这个皇帝应该是心气很高的人。朱瞻基从小应该在永乐大帝那里受熏陶学习了很多东西,也可能受永乐帝那种“心胸”的影响,好大喜功之余,更可能很爱面子。

    基于这样的揣摩圣意,张宁认为朱瞻基下旨从越南撤军肯定不太高兴。但是为人民减轻负担、发展经济是既定国策,交趾郡对明朝国防根本构不成太大的威胁,从决策层面上看撤军是迟早的事。

    不然满朝臣僚都不认同,就连朱瞻基在表面上也肯定认为张宁在胡乱进言,皇帝并非不识时务的人。所以张宁想出了一种兼顾的方法,自名为“体面地撤军”

    此时在交趾郡最大的一股抵抗军是黎利的人马,永乐时便发动蓝山起义,自号平定王,一直到现在都没被消灭,成为南部明军的一大敌人。

    其地位就相当于拉登、卡扎菲之流,算得上顽疾比较难搞,在交趾郡被当地人奉为救世主,但在朝廷里他就是个反人类、反王道、反普世价值观的负面人物,一个乱党的头目。

    张宁的上书建议就是先在越南发动最后一次战争,先打败黎利军,把面子捞足了也不枉在越南干了那么多年仗费了那么多银子和人命。然后谈判撤军,以承认黎利统治越南的合法地位等条件,让他向明朝称臣。

    他认为这个建议获得宣德帝支持的可能非常大,不然对于中原王朝的一贯作风,如果周边有地区居然不称臣,叫宣德帝的脸面何存?

    对于一个有雄心壮志在胸的君主,肯定不容许这样的事发生。张宁上这道奏疏的目的不仅仅于此,还包括了自己的“职业规划”方案。规划暂时不细,只有一条大框架,因为考虑到身世等潜在隐患因素,现在制定出详尽规划可能毫无意义。

    但也不能完全没有个计划。他的职业目前就是当官,不过一个国家的事务包括方方面面,作为一个中下层官僚没法什么都掺和,要找准一个方向发展。永乐末年前后张宁的方向就是“采访使”但他早就不想干那一行了,觉得不适合自己。

    他的规划就是先上这道折子,很大可能得到认可,就能做好铺垫准备。接着他就准备开始言郑和舰队远洋的事儿了。在此时,远洋事和越南撤军一样都是劳命伤财耗费巨大的工程,所以早就有大臣进言要罢停,大明朝取消这两件事都是迟早的。

    停止的动机也差不多,就是减少国家开销与民生息。为了顺应时代,都是很难逆转的过程。但在张宁看来这两件事其实很不一样,结果也有可能改变的。越南撤军确实很难逆转,且在张宁看来进攻占领越南除了开疆辟土之外本身就没什么意义,劳命伤财的本质也没法改变。

    不过郑和舰队下西洋就不同了,目前看来是劳命伤财,但若是策略得当,扭亏为盈也不是不可能的。当然这里面关系到很多利益链,士绅地主的利益、以及皇帝担忧大量海军有失去控制的风险。

    这些都能想办法慢慢妥协商量解决。关键是要能为朝廷赚回来银子,看得见的利益,这才是关键。到时候海事成了一大财政收入,而不是劳命伤财的负担,为什么要罢停?

    这件大事就足够张宁在职业生涯中做很多成就了。况且以他现代人的眼光看来,这件事意义重大,自己的事业工作是一件功在千秋的有意义的事,何乐不为?

    比阴谋诡计去掺和朱家的前仇旧怨怕要有意思得多。张宁一面写奏章,一面着眼想着远处,一时间情绪澎湃感概良多,便转头对赵二娘说:“人生本没有意义”

    对于这种没头没脑的话,赵二娘只好无辜地看着他,不过对她来说张宁能和自己说话是一件愉快的事,至于说什么内容反倒不重要。他叹息道:“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功名、事业最终化为尘埃,或许比想象得还快”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