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只识弯弓大雕--雕英雄传赏析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顿数说,竟然难以辩驳,回首前尘,勒马回顾,不禁茫然若失,过了半晌,哇的一声,一大口鲜血喷在地下。

    郭靖吓了一跳,才知自己把话说重了,忙伸手扶住,说道:“大汗,你回去歇歇。我言语多有冒犯,请你恕罪。”

    成吉思汗淡淡一笑,一张脸全成蜡黄,叹道:“我左右之人,没一个如你这般大胆,敢跟我说几句真心话。”随即眉毛一扬,脸现傲色,朗声道:“我一生纵横天下,灭国无数,依你说竟算不得英雄?嘿,真是孩子话!”在马臀上猛抽一鞭,急驰而回。

    当晚成吉思汗崩于金帐之中,临死之际,口里喃喃念着:“英雄,英雄”想是心中一直琢磨着郭靖的那番言语。

    郭靖与黄蓉向大汗遗体行过礼后,辞别拖雷,即日南归。两人一路上但见骷髅白骨散处长草之间,不禁感慨不已,心想两人鸳盟虽谐,可称无憾,但世人苦难方深,不知何日方得太平。正是:

    兵火有余烬,贫村才数家。

    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

    ——选自射雕英雄传第四十回华山论剑

    一、靖康耻,犹未雪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一首满江红荡尽无数炎黄子孙的侠骨柔肠。它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强不屈,敢于抗争精神的集中代表。射雕英雄传基本上是以这种浓烈的民族悲愤、正气与豪情为背景而叙述的。

    小说第一回风雪惊变开篇,就通过说书人,对兵荒马乱后的破壁残瓦,民生凋敝,而宋朝朝廷偏安江南的讲述,奠定了整部小说沧桑的历史基调。小说两位男主人公郭靖、杨康名字的来历,也是为了让他们能记住靖康之耻,希望他们将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抵御外侮的脊梁。然而世事无常,郭靖与杨康最终站在了对立的阵营。

    江湖各派势力的争夺也与这个大的背景有关。江南七怪、全真教、丐帮是民间势力的代表,在反抗外侮,扶危济困这一点上是一致的。而以杨康、欧阳克为代表的另一拨江湖势力,则是为私利泯灭了民族立场,成为金国鹰犬的邪恶代言人。前者,是一个“侠”的集团,但是无法与懦弱的官方力量结合。尽管如此,它依然是异常强大的。因为,侠的背后刺着的,分明是“人民”两个字;后者,尽管有完颜洪烈为代表的金国朝廷的支持,但是,无论从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民族情感出发“侵略”在道德上总是短缺的。可以说,郭靖与杨康就是在这样不同的意识形态空间,不断地接受熏陶而成长起来的。

    郭靖小时候在大漠,被都使辱骂一句“汉狗”就将抽象上的民族分野,很自然地落实到了个体身上。其他蒙古人之所以喜欢他,连公主都爱上他,一来是他老实本分,二来是他们早就把这个喝羊奶、吃马肉、会射雕的郭靖,看成了自己阵营的一分子。正如,完颜洪烈把杨康看成是亲生儿子一样。只不过,关键时刻,在民族立场上,二人作出的选择是不一样的。

    争夺岳飞的武穆遗书与郭靖拒绝为成吉思汗攻打南宋,可以说,都是小说的小高xdx潮。这些关键的情节都是与民族大义相关。更不用说,在这过程中,为了民族的正气而献出生命的人们。

    小说的时间限制基本在南宋。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去苛求小说人物应该有着更宽广的民族观念,这样会导致泛民族主义和虚无的无政府主义。无论在何时何地,那些抵抗外族的侵略,为自己的人民和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人们,总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在民族主义与民族情感的叙述话语中,杨康注定是要毁灭的。在他未出生之前,意识形态的力量就已经把他划在了一个特定的文化群体。他是汉人的后代,身上流淌着的是抗金英雄的血脉。而他出生后,生活却又把他抛向一个完全对立的环境中——成了大金的小王爷。命运对于他来说是残酷的,选择对于他来说,无疑也是艰难的。特别是完颜洪烈,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总体来说,对他是爱护的。这里杨康需要面对的是一种情感的逻辑。当然,也有他爱慕虚荣的成分;而对于亲身父亲杨铁心,他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感情的。但却有种民间伦理的逻辑放在他面前。民间背后还有一种强大的政治逻辑。即,不仅涉及对父母的“孝”还涉及到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忠”如果完颜洪烈对他和包惜弱一点都不好,那么,这个选择是容易的。因为,事实是完颜洪烈对他很不错,不管怎么说,但他毕竟还是短期的决定跟亲身父亲杨铁心一起过。

    然而,中国武侠小说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一个根本点就在于其人民性与民族性。因而,在武侠小说中,违背这一点的人和事,不仅会导致道德评判上的低下,更会遭受在文本叙事中的毁灭与惩罚。杨康之死,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

    从某种意义上说,杨康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英俊聪慧,但从小生活在金王府,学会了纨绔子弟的习气。同时,心狠手辣。可他对母亲很孝顺,对穆念慈尽管开始有欺骗的成分,但在情感上,他还是很认真的。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设想,如果杨康从小生活在大漠,而郭靖生活在金王府,小说的发展与结局肯定有很大的变化。他无法选择他的出生地。待他长大了,如果不是他发自内心地去选择人生的方向,而是别人以各种方式,劝他去选择,这种选择对于他来说,无疑是徒劳的。杨康看到的更多是个人的利益,而郭靖看到的更多是人民。小说关于人生选择这个问题,在这里有了潜在的导向。

    当然,对于杨康的同情也仅止于此。过分的宽容与理解,只会导致泛道德主义,而失去了点评人物的分寸感。

    靖康之耻犹未雪,转眼又是蒙古族灭掉了南宋。一代又一代的人又在不断地分化成郭靖和杨康。“臣子恨,何时灭?”历史的结局不见得总遂人愿。但武侠文字的意义在于,它能展现历史进程中,那一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怀激烈,那份民族的豪情。这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但又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必须具备的力量。射雕英雄传给予人们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力量。

    二、亢龙有悔

    武功描写对于武侠小说的意义不言而喻。它是侠士能超越法律的范围,惩恶扬善,主持公道人心的最重要筹码。正所谓:“侠者以武犯禁。”如果说,封建的衙门和现代的法庭是以国家机器的权力去规范社会秩序,那么,武侠世界则是以武力为后盾、以道德伦理观念去改造世界。法总习惯于为统治阶级服务。权力会有腐败,法也有善法,恶法。法总是不完善的。道德伦理尽管也会有腐朽的地方,但符合更多站在权势和法的保护的边缘的普通人的价值评判与行动准则。正所谓:“公道自在人心。”武侠的出现,正是调节社会阶级矛盾的重要润滑剂。使得民众利益受到侵害,特别是受到权力的侵害,无处伸冤的地方,有侠来解决;统治集团倒行逆施的时候,有侠来拯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侠除了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外,还必须有武功,才能使是战胜非,善打败恶,先有能力救己,才能去更好地救人。

    大侠士一般都有非凡的武功。在优秀的武侠小说作品中,武功不单是一种游走江湖,行侠仗义的工具,还是一个侠士身份的标记。使用什么样的武功,成就了什么样的侠客。或者说,武功的设计往往要符合人物的特点。好比,如果让老实敦厚的郭靖练的是阴毒的“九阴白骨爪”而娇小可人的黄蓉练的是丑陋不堪的“蛤蟆功”恐怕与正面人物的塑造会有损。并且,主要人物的武功名目和特点往往也是小说基调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武功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小说风格的建设。如古龙的小李飞刀中,飞刀小巧内秀,而且易折,这与李寻欢的多情、敏感、忧郁、自伤的气质是相辅相成的:小李飞刀,刀无虚发。刀刀看似飞向对手,而实际上是刺向自己的心窝。整部小说处在一种感伤的氛围之中。这与李寻欢的飞刀不无关系。又如天涯明月刀中的傅红雪用的快刀。没有人能看到他出刀,除了死人。刀与他的生命是连成一体的。快刀是他与世界保持距离,不被别人窥探的保护色。快刀自闭、孤僻、神秘符合人物性格,也增强了小说诡异的色彩。

    这一点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中,也是如此。具体到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使用的“降龙十八掌”就具有这种参与小说风格建设的功效。金庸善于转化传统文化资源。其招式名目就是易经与佛学的结合。

    “降龙”是佛教的十八罗汉之一,而掌式的名称则来自周易中的干卦。

    易学和佛学是东方文化的显学。东汉以降,本土易学与外来佛学并行于世,同为我国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到了宋明理学和心学繁兴时,人们开始注意到这二者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以易解禅和以禅解易之风愈演愈烈。在二者关系探讨上,最有代表性的是明末僧人释智旭的周易禅解。所以,无论是作者有意的结合,还是无意的拼凑,降龙十八掌这种武功的塑造,某种程度上是在接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

    “降龙罗汉”的故事讲的是,古印度有龙王用洪水淹那竭国,将佛经藏于龙宫。后来降龙尊者降服了龙王取回佛经,立了大功,故称他为“降龙尊者”在这个传说中“降龙”可以看成是不畏强暴,勇往直前,为民造福的精神象征。

    小说在描写降龙十八掌时“亢龙有悔”是给予笔墨最多的。即使到华山论剑的结局时,郭靖与洪七公的比试,在关键时刻,双方也都是用这一式。可以说“亢龙有悔”代表着降龙十八掌的精髓。“亢龙有悔”出自乾卦的“上九”亢龙有悔的意思,一般为两种“盈不可以久”好比强弓可以拉到最顶点,不可以持久。要有张有弛。然而,潜在的意思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关键时刻,奋力一击。还有一种解释是:“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通俗的理解是说英雄处于逆境时的无奈,但背后隐含着要奋发图强才能得救的意思。这里有一种厚重博大的精神在其中。当然,对于易经的解释是很复杂。但不可否认,降龙十八掌很多招式出自乾卦。而乾卦的象辞就是一句我们常用的话: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可以说,整个降龙十八掌的塑造,是对一种自强不息,在挫折中不畏缩,知其不可而为之,成就英雄事业的精神的塑造。这与郭靖本身的敦厚踏实的性格、宽广的胸怀、为国为民的思想与坎坷的经历是相辅相成的。降龙十八掌使得郭靖的形象更为饱满,同时也与整部小说那种“靖康耻,犹未雪”悲壮豪迈的感情基调相合,也响应了大题目射雕英雄传那种开阔的气势。并且,从读者接受心理的角度产生相应的感受,因为,降龙十八掌出现的时候,往往是危机要被消除,正义战胜邪恶的时候。

    或许有的读者不知道“降龙”罗汉的故事,也不知道周易,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这种武功所呈现出来的精神的把握。因为汉字的自身魅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熏陶,读者一般会很自然地把降龙十八掌与浩然正气、一往无前的英雄品质联系在一起。

    可以说,没有降龙十八掌的射雕英雄传,就不是我们心中的射雕英雄传了。

    三、只识弯弓射大雕

    1945年10月7日,毛泽东写下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壮词句。三十年后,金庸在射雕英雄传附录成吉思汗家族中写道:“射雕英雄传所颂扬的英雄,是质朴厚道的平民郭靖,而不是灭国无数的成吉思汗。”

    关于成吉思汗,关于英雄,这是一个不老的话题。小说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个丰满的成吉思汗形象。他既勤政爱民,又不乏作为军事家政治家的谋略与魄力;既当过奴隶,经受过坎坷与挫折,被外族欺凌,同样他也欺凌和屠杀过外族的人民。他是在草原上成长起来的一代枭雄。是非功过,难以评说。

    在华山论剑的结尾,成吉思汗临终前与郭靖的对话意味深长。

    “我(郭靖)只想问你一句:人死之后,葬在地下,占得多少土地?”成吉思汗一怔,马鞭打个圈儿,道:“那也不过这般大小。”郭靖道:“是啊,那你杀这么多人,流这么多血,占了这么多国土,到头来又有何用?”成吉思汗默然不语。郭靖又道:“自来英雄而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以我之见,杀得人多却未必算是英雄。”成吉思汗道:“难道我一生就没做过什么好事?”郭靖道:“好事自然是有,而且也很大,只是你南征西伐,积尸如山,那功罪是非,可就难说得很了。”他生性戆直,心中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成吉思汗一生自负,此际被他这么一顿数说,竟然难以辩驳,回首前尘,勒马回顾,不禁茫然若失,过了半晌,哇的一声,一大口鲜血喷在地下。

    文学化的情节,透露出了两位能弯弓射雕英雄的对于“英雄”的不同理解。对于成吉思汗来说,拓展疆土,不断地征服,统一中国,建功立业,是其心中英雄的梦想。尽管他也说过,让老百姓有房子住,有衣服穿,有饭吃,但这只不过是一个善良的愿望罢了。爱民总是有所指称的范围。否则,他就不会有屠城的举动。郭靖是平民英雄的代表,他认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在这里与英雄是等义。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永远是人民,而不是自己。所以,他没有过多的心计。因为,他想到的始终是别人。所谓的“仁者无敌”郭靖是也。

    从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效果来说,给予郭靖英雄的认同比成吉思汗更多。这只能说,郭靖更倾向于中国传统的英雄形象特点。

    中国文化中所褒美的英雄的形象主要是道德的楷模。所以,尧舜禹文武周公也就成了中国人的文化偶像。相反,那些只图自己的成就,而无道德口碑的人,他成就的事业再大,再有英雄的气质,也不被称为英雄。当然,道德的口碑主要是指称儒家的伦理纲常,忠君、爱国、爱民是其应有之义。或者说,中国英雄的价值重心在民族和国家,以民本主义为中心。这也是为什么刘邦建立了汉朝,曹操英勇盖世,吕布武艺超群,但是,一般不称之为英雄。当然,中国文化中同样有一种悲剧性的英雄意识。所以,项羽不见得是道德上的楷模,但其兵败乌江,自刎而死,同样被称为英雄。

    这与西方的英雄观念是有差异的。如果说中国的英雄主要是指称道德型、内敛型,看重的是心性修为,是集体主义的,那么西方的英雄则是力量型、外向型,重视的是外王事功,是个人主义的。或者说,后者更加重视的是个体对于历史的创造。亚历山大、恺撒、查理大帝和拿破仑无不如此。

    作为非汉族的成吉思汗更像是西方的英雄形象。随着蒙古人最后统一中国,建立幅员辽阔的元朝,民族的不断融合,成吉思汗自然也就成了伟大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英雄形象之一。

    如何才是英雄?很难讲。但我们无法否认的是,小说中的成吉思汗和郭靖都算得上是举世无上的英雄。那种弯弓射雕、英勇顽强、纵横捭阖的气势,还有那有血有肉、爱憎分明的个性,足以成就他们英雄的名字。

    四、桃花开

    不管是桃花扇中“纵有春风无路入,长门关住碧桃花”还是崔护诗歌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都是一个充满着情欲与暧昧的词句。从东方神秘的桃花岛,到白雪皑皑的西域,从辽阔的大草原到遥远的大理国,从偏僻的牛家村到浮华奢侈的金王府,都上演着永不褪色的爱情。真爱、痴情、私欲、占有、怨恨、等待、决裂在这里找到了最好的注脚。

    无论是桃花岛主对爱妻的痴心,梅超风和陈玄风之间“恶人的爱情”还是欧阳锋与欧阳克叔侄关系背后的暧昧,一灯大师、英姑、周伯通之间的孽缘,杨铁心、包惜弱、完颜洪烈的三角关系,情感成为彼此生命中,最不可言说最为隐痛却又最值得吟咏的一页。更不用说年轻一代,郭靖、杨康等的爱情了。

    或者说,在生命的旅途中,象征着爱情的桃花是永不凋零的花朵。人们往往通过对一代一代人的爱恨情仇来触摸远去的历史,去体味世事沧桑。武侠小说中抒写的爱情,给我们提供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窗口。

    爱与不爱,这是一个问题。我们在歌颂爱情的美好、真诚、热烈、融洽与和谐的同时,往往会忽略那些在爱情面前,同样真诚但受挫了的人凄凉的身影。华筝公主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她爱郭靖与黄蓉爱郭靖相比,绝不逊色,甚而说更胜一筹。

    黄蓉的爱是有条件的,所以,一开始,她扮演成小叫化骗郭靖。直到发现郭靖的人品不错,她才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尽管她不在乎郭靖的武功不高强,不英俊,没文才,也无百万家财,但是,起码她有一个条件,就是郭靖要对她一个人好,心中只有她一人。“只要你心中永远待我好,你就是娶了她,我也不在乎。”“他要娶别人,那我也嫁别人。他心中只有我一个,那我心中只有他一个。”这里有一种爱情至上,抛弃世俗婚姻束缚的洒脱,或者说,黄蓉的确是懂得爱情的真正含义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只要就”的句式包含着一种更深刻的逻辑:如果,郭靖喜欢上别人,这种爱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不妨说,黄蓉的爱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郭靖对她如何的基础之上。正如,热恋中的情侣,一个人问另一个人:你爱我吗?这里的潜台词就是:如果你不爱我,我也就不爱你。问世间能有几人,可以像华筝那样对爱的坚持呢?

    郭靖出于一种道义和责任,对华筝说:“若是她平安无恙,我定然北归。若是你不嫌弃我,仍然要我,我就跟你成亲,决无反悔。”这表现了自己对黄蓉的爱,但也未尝不是对华筝的侮辱。华筝说:“你不用这么说,你知道我是永远想嫁给你的。你去找她罢,找十年,找二十年,只要我活着,我总是在这草原上等你。”她没有凭借自己的权势去强逼郭靖。要说,不嫌贫爱富的话,那么华筝从小对郭靖的感情就说明了这一点。在这一点上,也绝不比黄蓉逊色。华筝也是真正懂得,爱一个人就是希望他幸福的。即使这个幸福不是她自己所能给的,尽管她的内心是多么的渴望,她依旧一如既往地去对他。后来,蒙古军队南袭襄阳,她深夜冒死通报郭靖,而自己则从此西赴绝域以依长兄,终身不履故土。这一点说明了一切。

    华筝的现实中挫败不在于爱,而在于郭靖。因为,爱情毕竟是两个人的事情。华筝并没有因为失去郭靖而失去了爱情,因为对爱的追求和执著是深埋在心底的。真爱已然表达,爱情已经存在,还有什么可以苛求的呢?

    对于华筝,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得她决定用一生的时间去等待而无怨无悔呢?作为草原长大的姑娘,可以肯定的是,她不是因为忠于某种伦理观念,而是真正的爱郭靖这个人。

    我们只能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情,是不屈服于现实时空逻辑的。对于那些不以占有为目的,而痴心去对待自己的感情的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总是值得人们给予最尊贵的眼泪与最真诚的祝福的。

    射雕英雄传中的爱情可供书写的很多,但华筝不应该被冷落。因为,她是可爱的,坚强的。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