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1章 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大凡人,都有人性的弱点。做出的选择,都是往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古往今来,圣人们对于周围人抛来的好球或者坏球,如何对待呢?

    读者朋友们,红姐最近探讨周敦颐古圣先贤的故事,一起来学习成长。老人家晚年定居庐山,着书立说,颐养天年,淡泊明志,隐居修行。

    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前一部分描写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独爱菊”,显示陶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些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跟着红姐一起继续品读。镜头和思绪转到庐山脚下,白鹿洞书院文会堂两侧楹联曰:白鹿洞开,泉谷烟霞竞秀;紫阳道在,圣贤师友同归。上联描写白鹿洞书院优美的环境,泉谷烟霞,争奇竞秀。书院大都建在环境幽雅的地方,既可以隔绝尘俗,收摄心神,潜心读书,又可以借山林的清幽来怡神养性、清心正气,使得书院教学的环境与书院注重修身养性的教育目的相配合。

    下联勉励学子遵从朱熹的教导,以格物致知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普遍的规律,进而体悟天道至理,便可与圣贤师友同归于儒家的理想人格境界。

    周敦颐,出生于公元1017年,他的一生充满了智慧和光辉。他是北宋时期的哲学家,也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被世人尊称为濂溪先生。他的一生,就如同一朵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静静地绽放,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

    周敦颐,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他出生于湖南省道县的一个小乡村,那里的山水田园赋予了他对自然最原始的热爱。他不仅是一位哲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字,像是一首首美丽的诗篇,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