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德妃猝然接到韩非交给的密件,又听到了韩非急切的托付之语。她心知必有大事发生,芳心乱跳,是又惊又怕。
屏退众人,德妃将密件打开,却是一幅画在白绢上的墨画,潦潦草草画着两棵矮树,矮树之间悬挂着一张蜘蛛网,一只飞鸟正自西向东奔蛛网飞去!
德妃不解画中之意,定睛观看那帛画上只有一个字:“韩”。
她晓得这是韩国上卿韩非托付给她的军国大事,是要她无论如何设法将此密件送往韩国去,此中必有重大的干系。
德妃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自己送出了这封密信,就是背叛了秦国、也背叛了自己深爱的丈夫-----秦王嬴政,一旦事情泄露,自己将失宠于君王、无地自容甚至难以保全身家性命。
可是,如果不送出这封密信,也许自己的祖国---韩国,就要大祸临头,这也是她不忍心看到的事情。
德妃苦不堪言,她甚至怨恨自己贸然接受了韩非的嘱托。她想烧掉这封密信,可是韩非殷切的面孔仿佛在阻止她。她想对秦王坦白这件事,却有没有丝毫的勇气。
“唉,也许我身为韩国人,也应当为国家做一点事情吧,哪怕是尽一点绵薄之力----”,德妃自言自语、安慰着自己烦躁不安的心。
可是,自己身在洛阳龙亭行宫,如何能出宫呢?就算出了宫,也离不开洛阳城啊!不但是自己,恐怕任何人都出不了戒备森严的洛阳城门。否则,韩非也不会找到自己这里。
城中的飞鸽信局已经被秦国内卫暂时控制了,飞鸽传书的想法也不可行。
只有派亲信出城去韩国,这一条路可走了!
德妃桦辛思前想后,一阵儿伴着花香的轻风拂过,她灵机一动,立即生出一条计策来。
----------
午后,德妃唤过宫中管事,“公公,王子扶苏想放风筝了,你去给本宫寻一只好看点的风筝来-------蜻蜓的、金鱼的、蝴蝶的都行,只要扶苏玩得开心就好”
那管事立即应承下来,差人出宫去洛阳城内找寻卖风筝的铺子。
那风筝铺子却是难找,好容易才在一条不起眼的巷子口看到有卖风筝的,一群黄发垂髫的小儿围拢着,叽叽喳喳地嬉闹着。那手艺人卖的却全是小不点儿、哄孩子玩的小风筝。
“呦,客官----您要买风筝---”,见几个小太监跟着管事的下了马,手艺人陪着笑脸问道。
“是啊,是啊----这些都太小了,----掌柜的,你有大一点、漂亮一点的风筝吗?”
“老爷,不瞒您说呀----老百姓兜里没有几个铜钱,谁有那闲情放风筝呀?都是买个小风筝,逗逗孩子玩呗!-----”
“不成!这小个的风筝买回去,难看不说,也没一点王家气象。---还不是落埋怨?”
那手艺人闻听唬了一大跳:“老爷们,小的有眼无珠啊----原来是宫里要买呀!”
老太监和善地说道:既然你知道是宫里要买,那就给再扎一只有模样的风筝吧!----二两银子做订金,你几时能做好?
手艺人拍着胸脯:老爷,您今天算是找对人了!从俺爷爷那一辈上,俺家就制作这风筝---远近八方,你找不到比俺做的再好的人家了-----您明天一大早来吧!俺晚上收了摊子,点着灯火也给您做好了!----
老太监:不行,再给你一两银子,我们就在这等着取货!
手艺人没办法,只得驱散孩童、收了摊子,回到巷子里自家的小院,动手制作风筝去了。
风筝真正何时起源,现在已无法考证,但肯定是很古老的东西了。相传春秋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9年),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是说墨子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
古代风筝用竹篾做骨架,绢丝做翅膀,用柔韧的丝绳牵引和使用木拐,至今也是如此。只不过现代有的用碳纤维、钢丝、尼龙杆做骨架,用塑料布、无纺布做翅膀、尼龙线做牵引绳,又发明了放风筝的绞轮。
这风筝尽管看似简单,却也没那么容易制造。竹片要选厚薄均匀的,有足够韧性还不能太重。风筝的蒙皮(翅膀)与骨架结合要紧密,还要保持好平衡。讲究的风筝一般还拖曳有长尾,这也不能影响到风筝在空中姿态的稳定,风筝飞起来要始终平稳地翱翔天际,不能胡乱摇摆。
牵引风筝的丝绳承受的拉力巨大,还要防范丝线割伤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