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0186章 朕好孤寒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朕好孤寒!”

    王木木一直在想这四个字,在想这一句话。王木木比较起自已的前身,自已在21世纪时的境遇,也真能学一下舌:“真好孤寒!”。

    王木木的前身,真是好“孤寒”,养父母跳楼,亲父母不认,哥姐不睬,混在学校里没学籍,到工厂里被下岗,居无定所,光棍一条。王木木这是贫在闹市无人问。而宋神宗虽贵为皇帝,但其内心“孤寒”,王木木与他是本质上的“同病相怜”,王木木不由得多想了些。

    王木木的思绪又回到了大宋,在距宋千年之前,在汉代的时候,中原很多地方都形成了一些大家族。其中有些势头很厉害,连续几代做大官,这些大官同时又是大学问家,政治上有权力,学术上有地位,这些家族就称为士族。大家看《三国演义》,曹操初期的最大对手是谁?是袁绍。袁绍就出身士族。他的家族,历史书记载是这样说的,门生故吏遍天下,遇见的都是他们家族的手下,或者曾经向他们求学,或者跟过他们做事。相信他,服从他。他们的势力大到怎样?由此可以想象。

    汉朝灭亡之后,经过魏晋南北朝,士族势力都一直处在上升期,整个社会几乎都是由士族控制,连皇帝都要看一下他们眼色。世界上的东西,有长一定有短,有盛必定有衰,有占尽**的士族,就一定有举步维艰的小族。士族有两大优势,一是族大,遇到什么事情,可以上下串连八方呼应,没人敢轻视他们的势力。二是门高。门高是什么?士族人家在自己的大门前面写满了自己的家族的辉煌史。另外那些小族呢?族不大,遇到什么事情没什么呼应,感觉非常孤立,而且门前没什么好写,萧条冷落,比起士族那种嘘嘘撼撼未免心有寒意。

    小族小,但小族的眼光不一定小。他们看穿了世态炎凉,于是中国文学上就有了“孤寒”这两个字。其实,这“孤寒”两字,就是对那些寒门小族的概括,出身孤寒小族的人,场面自然没大族人见得那么多,出手自然不像大族人那么大方。我相信,笑话小族孤寒,一定是由士族的人开始的。但是久而久之,全社会都受到他们的影响,都将那些不够大方阔气的人、交际圈很小的人、不善或不喜交往的人、内向沉寂埋头苦干的人,形容为孤寒了。

    到了唐朝,中原的士族势力一落千丈,“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王谢”中的王家,就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的王羲之那个家族,王羲之他的祖父王正曾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曾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曾是东晋的军事统帅。他的儿子王玄之、王凝之、王涣之、王肃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都很有成就……。而谢家,就是指挥淝水之战的车骑将军谢玄的家族。谢玄的长姐就是著名的东晋时女诗人谢道韫,谢道韫也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的妻子。谢玄的伯父曾是东晋宰相太傅谢安,谢玄的父亲谢奕是安西将军、豫州刺史。谢玄的祖父是太常卿谢裒。谢玄的兄弟谢靖官至太常。谢玄的儿子谢瑍官拜秘书郎,袭爵康乐公,曾入北府军。谢玄的孙子谢公义,就是著名大诗人谢灵运——中国山水诗鼻祖,中国最早的大旅行家……。

    可是,尽管如此,在新的形式下,连作为士族代表的王家、谢家,他们的雕梁画栋,亭台楼阁都不知道去了哪里,那些燕子只能飞入普通人家。可见,士族之衰败,已是一个大趋势。

    而在当时的岭南,由于受中原政治影响小,受中原战火消耗少,那里的相对的士族后人受到的冲击也要弱很多,士族很多东西也就在那里得到了不少保留。所以,王木木回想,在自已的前世,那些华东、华北、华中、东北、西北地区的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中,基本上看不到“孤寒”两字,而在华南和港澳地区,孤寒两字则时有所见。

    到了王木木的前世,广府人说的“孤寒”即相当于普通话说的吝啬,开始变意了。在广府话中,还有由孤寒衍生出的“孤寒种”和“孤寒度”。加个种字,是说他有遗传基因,一向如此,难以改变。加个度字,是强调他的孤寒和他的斤斤计较有关。

    到了王木木的前世,“孤寒”的含义是说一个人吝啬,舍不得花钱(多贬义);“孤寒”也能说是一个人孤独、寒冷(身冷加心冷),形容处境恶劣,生活艰难;“孤寒”还能说是一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凄凉寂寞的心情。

    王木木在想,宋神宗是皇帝,他不算荒淫,但也有美人六个;他不算兴旺,但也有6子4女;他不算内向,想跟他有交集的人不要太多喔;他是皇帝,谁不想亲近呐?但,他居然会自觉“孤寒”!

    在宋代,推行的是皇权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宋神宗是皇帝,是比最大的士大夫还大的士大夫,他说他“孤寒”,不是太逆袭、太超然、太不合时宜了?

    王木木在想,宋神宗的“孤寒”其实应该有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上的问题。

    从生理层面看,“孤寒”的重点是“寒”。

    人的体温维持在摄氏36至37度半间,当人体的皮肤接触到外界温度时,会直接传导到延脑部位掌控呼吸、心跳、体温等的生命中枢。热了,体温控制中枢就会支配交感神经兴奋,使皮肤毛细孔及汗孔张开散热、排汗;感觉冷了,交感神经就会促使肢体各部位,包括牙关附近的肌肉打冷颤,令肌肉及脂肪细胞因紧收而产生热能,抵御寒意,这也就是感到寒冷的时候人会直打哆嗦的原因。

    人是恒温动物,基本上应该没有所谓“谁比较怕冷”的问题,在相同温度下,因个人的主观感觉不同,确实可能出现某些人特别容易怕冷。脂肪层固然比较可以隔绝低温,不过由于脂肪细胞产热的作用比肌肉产热作用差,因此脂肪厚的人不一定比较不怕冷,倒可能更怕冷呢!所以,大热天,不少胖子的身上都是凉凉的。

    有些疾病会影响人体对冷热的不适应,比如有甲状腺机能亢进问题的患者,因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促使代谢过度,因此相当不耐热;反之,甲状腺机能低下的患者则因交感神经功能差,无法产生足够的热能御寒。

    还有长期吸烟的人,因体内氧气不足,周边的微血管易循环不畅,当不畅的是动脉微血管时,易产生畏寒感;不过若不畅的是静脉微血管,虽然没有特别怕冷之感,但活动时因血管无法扩张,血液不能流通造成局部需氧不足,手、脚则易出现冰凉。

    平时“能躺就不坐、能坐就不站”的都市“懒人“们,因为基础代谢率降低,也会出现不耐寒的问题。

    王木木知道,有些凉寒感,比如,手脚冰凉。虽然手脚冰凉只是一种症状,很多原因都会引起这种现象,只要针对原因进行调理,情况很快就会得到改善,是不需太过担心的。但也一定要注意,发现手脚冰凉也不能全然置之不理,因为一些系统性疾病如血管功能障碍的前期,主要症状就是手脚冰凉,应引起警惕。

    有些人,即使盖在厚厚的大棉被里,热量始终到不了两只冰冻的脚。有这种情况的人,周边血管易痉**挛,遇到冷空气或冷水时,手脚的血管就产生收缩,血液循环不畅,手脚就容易冰冷且发紫。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交感神经功能不佳,导致遇冷无法紧缩肌肉产生热能耐寒。

    通常来说,寒冷耐受力低的人,如果验血,会发现,血液中铁元素含量明显不足。如果是女性,则因其每月都要来那么一下子,月经会导致铁的大量流失。所以,女性比男性容易怕冷。其它由于各种原因的缺铁者,也都会比较怕冷。

    众所周知,铁是制造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功能物质,担负着身体内氧的运输代谢的任务。碘和酪氨酸是制造甲状腺素的主要原料,碘需要不断从食物里摄取,酪氨酸则一般在体内自行合成。长期缺碘会影响甲状腺素的合成,机体的御寒能力也会因此降低。

    在中医界,中医认为,脾肾阳虚体质者,易怕冷。因为中医认为,怕冷是属于气血的毛病,因为气虚、血虚所造成的血液运行不畅引起。肾阳虚或虚寒体质的人就最容易出现这种怕冷的情况。当然,一般都认为女性要比男性怕冷,不过王木木现在在研究宋神宗的“孤寒”,自然就不展开女性的方向了。

    王木木在盘算,宋神宗是否是肾阳虚或虚寒体质者,这需要宇文柔奴去确诊了。但不管宋神宗是否体虚,但其“心”虚是必定的。这就应该是宋神宗心理层面上的“孤寒”了。

    从心理层面看,宋神宗“孤寒”了,这“孤”和“寒”倒是相辅相成、狼狈为奸的。

    作为穿越客,王木木知道,在宋神宗死时,可以进行精确分析,其时,除了势力衰弱的新法集团以外,几乎所有人都盼着他死,不管是他的生母,还是他的亲人,除了他不懂事的儿子外,都等着他咽下最后一口气,好让宋朝再次翻天覆地。怪不得他会一再的哀叹:“朕好孤寒!”

    宋神宗早就有这样的觉悟,也做了些相应的准备,可惜世事无情,在他的身后,他的亲人、臣子不仅把他的功业败坏迨尽,就连他的声誉都敢于肆意篡改。

    比如说,宋神宗喜欢九皇子吴荣穆王赵佖,母惠穆贤妃武氏,曾想立其为太子,而众大臣就是不附议。所以,宋神宗的立嗣一直拖着,大家话不投机嘛。后来,宋神宗病重了,太子之议耽搁不起了,宋神宗仍想着赵佖,但在群臣的反对下,九皇子最终因为眼疾而不能立为太子,神宗只好转立德妃的大儿子六皇子赵煦为太子,最后继承了皇位,是为宋哲宗!

    又比如说,宋神宗曾想让苏轼来修国史,人家反对了,不行,苏轼刚从农田里解放出来,一个乡下人,先去当江州知州吧。可还没到任,又被调离,到汝州去做团练副使了,相当于平级调度,仍然不能接触公务。

    宋神宗想让曾巩来修国史,人家又反对了,也不行,理由是曾巩的能力不足。这些人还真是说得出口,堂堂唐宋八大家之一,国用大议的撰稿人,居然在文字能力上不足?!

    ……

    几经改换,几番折腾,宋神宗坐立不安,只能躺倒了,外面都在传是病倒了,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多么高明的手段,只是一个拖字,文官集团就把皇帝给拖垮了,且,不显山,不露水,没有一个具体的人要对此负责。

    宋神宗一生业绩的终身评判也成了一些人别有用心的工具。

    此话怎讲?请看皇帝本纪!

    后世人可以一笑回眸,可以扪心回首。当事人真是五味杂陈,唯有心知。

    宋神宗的本纪的最后的赞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赞扬,说他当皇子时对弟弟们友善,对老师们尊重。当皇帝后态度端正,努力工作。“小心谦抑,敬畏辅相,求直言,察民隐,恤孤独,养耆老,振匮乏。不治宫室,不事游幸,历精图治,将大有为。”

    之后笔锋一转,“未几,王安石入相……”第二阶段开始,为了准确理解,直接看原文。

    ——“安石为人,悻悻自信,知祖宗志吞幽蓟、灵武,而数败兵,帝奋然将雪数世之耻,未有所当,遂以偏见曲学起而乘之。青苗、保甲、均输、市易、水利之法既立,而天下汹汹骚动,恸哭流涕者接踵而至。帝终不觉悟,方断然废逐元老,摈斥谏士,行之不疑。卒致祖宗之良法美意,变坏几尽。自是邪佞日进,人心日离,祸乱日起。惜哉!”

    这是很高明的手笔,要仔细欣赏。首先文章把宋神宗推到了一个被害者的地位。他的志向是因为宋朝前几代君主的幽蓟、灵武等失败而产生,这无可厚非。坏事就坏在了王安石的身上,他“悻悻自信”,以“偏见曲学”投其所好。

    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既撇清了皇帝,又打击到政敌。

    第二步是文章重点,想了解政治的残酷性、无耻性的朋友们注意了,请欣赏什么才是选择性失明。“青苗、保甲、均输、市易、水利之法既立,而天下汹汹骚动……”写的全都是反对派们当时的“痛苦”,把与之对立的各层面都忽略掉,而且动不动就把“天下”两个字提出来,仿佛这“天下”仅仅只是他们的“天下”。

    后人很清楚,说这些话的人是当时中国北方的官僚、大地主阶层,所谓天下,他们也不过只是占了百分之零点几而已。排除这些之外,像熙河大捷、平定荆湖、征服交趾等王安石时期的辉煌胜利只字不提,国库的充足,官员的精减,职位的理顺,这些空前绝后的大好事也一件不提。

    这是在给皇帝写本纪,用脚趾头想也明白,如果没有最高层的领袖支持,谁敢这么乱写,灭十族都是轻的。那么这些幕后的指使者是谁呢?别急,请看下文分解。

    宋神宗的一生,与熙宁变法密不可分,与王安石密不可分,与成败密不可分。如不以成败论英雄,宋神宗这位难得一见的小皇帝,雄心不小,操心不少,热心不乏,居心善良,用心良苦,细心也有,色心合理,伤心过度,能算自三皇五帝始之排名,也能进前十了。

    然而,一些官方的说法,总是把他定位在一个失败者。连同着王安石、熙宁变法,也都是失败告终。这使身在大宋的王木木很迷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呢?

    什么样才是成功,要怎样算才是失败?

    熙宁变法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实验中有些细节被证明是错误的,宋神宗也都及时修正了。这就算是失败吗?只有每一项每一条都带来丰厚利润,没有半点失算才是成功?放眼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地区,改革,总有个及时纠正的过程吧。

    以青苗、保甲、均输、市易、水利这几项最重大的改革来看,打击的是豪强,造福的是国家、小民,除非我们是司马光、文彦博、韩琦等士大夫阶层,要不然有什么理由说它们是恶法?

    外战的胜负不必再说了,最后两战之前保持全胜,仅以最后两战为论,西夏受到的打击也绝不比宋朝小。两相对比,甚至西夏变得更衰弱。

    王木木知道,这些都是次要的,历代史书和我们的定位标准是宋朝灭亡了,是被外族所消灭的,是在距离熙宁变法不久之后就发生的,所以,改革是失败的,宋神宗是失败的,王安石更是失败的。

    这很让人郁闷,这让王木木想起了法、儒两家之争里,儒家最大的所谓优势。他们总是说,以法治国都是短命的,看秦朝就是最好的例子。统一天下又怎样,二世而终。

    其实,为什么就不想想,秦二世都做了些什么,在他即位之前,李斯这位法家大宰相就被冤杀了,之后二世和赵高把秦朝搅得一团糟。法,是绝对的精准,绝对的平衡才能体现出优势的。他们这么搞,完全是背离了法家的精髓。

    秦之灭亡,正是法制被破坏,这更反证了法家的优越。

    同样的,北宋灭亡要看宋徽宗的作为,尤其是宋徽宗与宋神宗之间隔了两位统治者,中间发生了很多很多的变故,王木木想,如果不出意外,自已在这里都要一一经历。自已也一定要把自已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把历史上节点与节点间的缝隙给填充了。伟人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历史,同样,只有了解了细节,才有权说三道四。就如目前,很多事是不应该由宋神宗来买单的。就以新法、保守两派的争端来说,也是在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