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在思考一个问题,国子监这件事看似平静了,但其实已经激化了新学与传统儒学的矛盾,引起了绝大多数人的不满。
那些儒生都不是好惹的,现在农政还在推行,不能激起大规模学术斗争,不然朝廷多线处理问题,会乱套。
尤其是这个关键时间点,北京大学的情绪一定要安抚好,农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是要发光发热的。
那接下来怎么办呢?
很简单!
崇祯早就留了后手了。
当天,天启七年弹劾施凤来等人的山阴监生胡焕猷被释放。
消息一传出,许多人都震惊了。
那些原本在这一次矛盾中已经激起一些愤怒的读书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一时间竟然有人开始歌颂皇帝陛下圣明烛照起来。
不过一个小小的监生,还不足以在局势平衡下来,最多缓和了一些激烈的情绪而已。
国子监案,必然也会在江南一带引起很大的反应,接下来许多人可能都会故意刁难北京大学和科学院。
读书人之间的战争是比较麻烦的,这件事不得不小心处理。
这将是一场意识形态的战争。
为什么这么说?
张凡崇尚的是什么意识形态?
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理,科教兴国的意识形态。
先如今大明朝的主要舆论中心在哪里?
北京?
不,在江南!
江南最多的是什么?
东林人士。
东林学院对那里的学术影响,在这几十年,达到了空前。
不仅仅如此,连北边也被影响到了。
例如孙承宗、韩爌,一个是北直隶保定人,一个是山西人。
但在历史上,孙承宗和韩爌都被列入东林党。
当然,孙胡子算半个,韩爌是地地道道的东林大佬。
不过,古代所谓的党,其实不是后世的党,没有明确的纲领,也没有明确的定义。
东林党都是政敌定义的,边界是非常模糊的。
例如孙胡子,他只是在历史上跟几个东林大佬走的比较近,就被定义为了东林党。
卢象升和孙传庭在历史上也一样,和几个东林大佬走得近,也被扣上了东林党的帽子。
这些是扯不清的。
但是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
什么呢?
东林书院,江南舆论影响最大的一个书院。
他是天下读书人的圣地,许多年轻学生都会去那里听课。
东林书院最开始都是那些被贬回家的官员自己建立的,他们觉得朝廷里有奸臣,觉得要拯救大明朝,必须梳理崇高的道德标准。
好了,这就是他们的意识形态。
这个意识形态,与皇帝的意识形态看似无关,但其实产生了强烈的冲突。
为什么这么说呢?
道德这种东西,是无法标准化的,而且事物的积极发展,与道德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并且,道德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格,不是谁都能达到高水平的道德标准的,大多数人只是普通人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道德本身是一件好事。
但融入到儒学之中,形成一种自我感动的虚幻,被江南读书人所接受,必然就形成了圈子。
有了圈子,就有了共同利益,于是就有了更多的人加入,就有了更加庞大的利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