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一眼然后说道:
“哦?林先生认为这像“耳赤之妙手”吗?我却有不同看法。”
“嗯?大竹先生的意思是.......”
大竹英雄叹一口气:“看到这一手棋,我倒想起丈和前辈曾说过的一席话,丈和棋圣曾言:不攻,不杀,不活,不围,此为围棋之最高境界,林先生你看这手棋,是不是已经有了点这个神韵呢?”
这个评价当然就更高了,比“耳赤之妙手”的评价还要更高,林先生听了露出笑容:“哈哈不错不错,不攻,不杀,不活,不围,这手棋的确同时做到了这四点,好棋啊!今天哪怕是只看到这一手棋,就已经不虚此行。”
两位老前辈怎么商业互吹暂且不提,到这个时候,对局室内的李襄屏也差不多读懂这手棋了,而读懂之后的李襄屏同样升起一种很玄妙的感觉,他感觉自己在看懂这手棋之后,仿佛连自己的境界都有所提高。
那么老施这手棋到底下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这么多棋手在看懂这手棋之后,都会对它赞叹不已呢?要解释这个问题,那还是要重新梳理一下之前的局面。
这盘棋下到70手棋左右的时候,由于赵治勋先生之前一连串朴实而又凶狠的下法,让白棋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下到这个时候,白棋居然还没有一块像样的基本功,因此在施大棋圣这手棋之前,谁都认为白棋需要“围”一手,好歹先维持一下实地的平衡再说,否则的话越到后面,可能连“围”的机会都没有,因为随着棋盘上的棋子增多,那么单纯围地的话只会越围越小。
又因为在这手棋之前,黑棋已经把自己棋盘上所有棋子都已经做活,不能说全局厚实吧,但至少已经处处安定。那么在这种局面,高手知道黑棋想“围”其实是不好围的,这种厚势单纯用来围空的下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也违反棋理。
“厚势不围空”,然而在当前局面,白棋似乎又只能围空,这就是白棋之前的为难之处,同时也是大家认为白棋难下的原因,因为当时即便连武宫正树先生这样的高手,也没帮白棋找到什么非常合适的下法。
只不过武宫先生没找到,施大棋圣好像却找到了,他刚才这手棋,似乎把这个困难成功破解。
必须特别提一句的是,老施刚才的这一手棋,那还是落在中腹这一带,而不是转到棋盘上其他地方去行棋,否则的话那就不叫解决问题,而是叫制造头绪转移矛盾。
那么现在的问题来了,既然同样是在中腹一带行棋,那么研究室这么多高手,怎么老施的选点大家都没找到呢?难道老施的中腹感觉比堂堂“宇宙流”武宫先生还要牛逼?
有没有比武宫先生牛逼李襄屏不清楚,然而李襄屏清楚的是,施大棋圣的中腹感觉肯定比现在的自己要牛逼得多。
在弄懂老施这手棋的意思后,李襄屏非常理解为什么自己想不到这个选点:
因为施大棋圣的这手棋,他根本就没有立足在这个“围”字上!
是的,在所有人认为都应该“围”的时候,老施却偏偏没有去“围”,这就是这手棋立意更高的地方。
当然喽,仅仅是“不围”还不算什么,这好像也没看出有什么高明之处,老施这手棋真正的高明之处就在于:
这手棋看上去“不围”,然而却又像是在“围”,白棋在棋盘上多了这手棋之后,那个模样看上去依然到处漏风,黑棋貌似有很多种方法可以打穿这个模样。
然而只要仔细细算的话,却发现白棋多了这手棋之后,黑棋好像还真不是那么好轻举妄动,因为白棋的这枚棋子,已经摆好了一副作战姿态-----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老施的这手棋,那就是别人认为他该把自己篱笆扎牢的时候他没有去扎篱笆,而是手拿一根棍子,随时等别人冲进他房间之后,他再来个关门打狗。
老施的这种思路下法,那无疑是一种很高深的思路下法。
而这样一种思想,那恰恰就是当年日本棋圣丈和提出来的“不攻,不杀,不活,不围”思想。
在当年,丈和认为这种思想是围棋的“最高境界”,他个人毕生都在追求这种境界。
说句实在话,这到底算不算是围棋的最高境界,李襄屏是完全不知道。
他现在唯一知道的是,有了这一手棋之后,白棋已经成功打开了局面,这盘棋将进入一个新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