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皇帝一听生母梓棺保存在奉先寺,立刻扔下刘太后这边一摊子事儿,一面乘牛车(宋代皇宫专用车)赶往奉先寺,一面下令御林军立刻出动,包围刘美府第。
然而,小皇帝的愤怒来的快,去的也快。当李宸妃停在奉先寺的梓棺被打开,仁宗亲眼看见这位20多年不曾相认的亲生母亲身穿太后服饰、水银浸棺、神态安祥、面色栩栩如生时,不由大是感叹人言可畏,人言亦不可轻信,亲生母亲死后享用的是太后殡仪,哪里跟“死于非命”沾得上半毛钱关系?
仁宗或许是觉得自己误信了传言,对刘太后心中实在有愧,于是再回到刘太后灵前焚香:“自今日起,大娘娘平生分明矣。”并从此厚待刘氏一族。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大宋王朝内宫这场清算风暴之所以能够消弥于无形,归根结底还是要归功于首相吕夷简未雨绸缪,是吕夷简的先见之明,最终搀救了刘氏一族。
当年李宸妃病逝时,其在后宫的身份只是“顺容”(后宫品级,两宋嫔御名号没有准则,比较纷纭),连“妃”的品级都不到。按刘太后的意思是密不发丧,只按一般先帝嫔妃丧礼下葬就算了。但首相吕夷简立刻意识到,如果按照刘太后这样的安排,那将为大宋帝国埋下一场血腥隐患。李妃虽然没有太后名分,但却实实在在是太后的身份,是小皇帝亲生母亲,纸终归包不住火,小皇帝将来总会知道真象,刘太后活着或许屁事没有,但刘太后一旦死了,小皇帝登上龙位之后呢?岂会善罢甘休?
吕夷简深谋远虑,但却不会当面忤逆刘太后懿旨,那是傻子才会干的事儿,于是在一次早朝后,吕夷简单独留下来,颇有心机地向太后探问:“听说宫中死了一位宫人?”当时小皇帝就坐在刘太后身边,吕夷简的话让刘太后大吃一惊,刘太后故做淡定,说宰相还管宫里的事么?一面拉起仁宗赶快退回后殿。
刘太后打发走了小皇帝,再回前堂愤然斥问吕夷简:宰相为什么离间我母子?吕夷简却不慌不忙说:太后百年之后,不想保全刘氏一门了么?刘太后这才恍然大悟,于是下令以太后服饰装敛李妃。
一场后宫惨变消于无形。
四月十八日,在韩琦未来仕途生涯中注定要和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代人杰范仲淹,被仁宗皇帝从陈州通判任上召回京城开封。这是范仲淹第二次进京了,第一次是天圣6年,韩琦赴淄州上任,范仲淹进京任秘阁校理,后来范仲淹因上书反对仁宗冬至日率百官给刘太后贺寿,并请太后还政给仁宗,被放逐出京。现在宋仁宗召回被贬的范仲淹,连同前些时一系列对得罪过刘太后的人进行平反的举措,都预示着帝国中央内阁的人事大变动已经迫在眉睫。
数千年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一代王朝、哪一位皇帝登基,一朝天子一朝臣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在仁宗皇帝心目中,改组中央内阁最可倚重的人还是首相吕夷简,尽管,在杨太后是否垂帘一事上,吕夷简的态度多少让自己有些不快,但吕夷简毕竟对自己有着帮扶之恩,如果不是吕宰相,那今天坐在龙椅上的人是不是自己都还很难说啊。
自从仁宗皇帝知道自己生母不是刘太后,而是李宸妃之后,这位年青皇帝每每于万籁俱静的长夜,便会想起刘太后常常对他说的一个梦,从而在惊出一身身冷汗之余,对首相吕夷简生出一种莫名的感激。宋仁宗直到现在才意识到,那个梦,其实是大娘娘有心重新选择帝国储君意图的真实表露。大娘娘曾不止一次对仁宗说过:她常常梦见先帝死去的大儿子托梦给她,说自己即将转生于八皇叔元俨府中。而那时,恰恰八皇叔的小儿子赵允初降生,大娘娘于是便将允初抱到了宫中抚养。现在想来,那其实是又一个当年的自己啊!是的,对大娘娘来说,自己和允初都不是她亲生骨肉,立谁为储君都一样,但有一点却不同,那就是:若立年幼的允初,大娘娘至少有十几年可以皇权独掌,不必担心大臣们要求她“还政”,谁能寄望一个屎尿不知的孩子处理什么军国大事?但自己就不同了,大娘娘垂帘5年,自己就18岁了,朝臣们肯定吵吵着让自己亲政,范仲淹等人不就有过一回吗?后来允初年龄渐渐长大了,还是吕夷简向大娘娘力争,大娘娘这才将允初送回荆王府,从这一点来说,吕夷简对自己实在有定策保驾之功。就是现在,自己初登大宝,满朝文武包括自己都还在大变中茫然无绪的时候,吕夷简就已经上书力陈“正朝纲、塞邪径、禁货赂”等八件要务,为自己亲政初始一团乱麻中理出了一条清晰思路,而吕宰相这些建议,无一不是自己让新朝政权焕然朝政的当务之急。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