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第101章:攻占长春
在我们准备四平决战的同时,北满军区根据中央和总部的指示,正在悄悄地进行攻占长春的准备。
长春,作为伪满州国的首府和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所在地,自然是东北的政治中心。这在世人眼里是极富有象征意义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谁占据长春谁就是东北的主人;更何况在这敏感时期。
长春,日本人在这里经营了十几年,已把它建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而且是一座设防极为坚固的现代化城市。防御工事非常完备,城效明碉暗堡星罗棋布,鹿砦、铁丝网布满城市四周,各个进出口岗哨林立,均有重兵把守。还有市区的那些高楼大厦皆可成为天然的防御工事。
四月十一日,在长春效区附近的长伦镇的一间大堂里,北满军区攻长春指挥部正开着团以上干部作战会议。周保中总指挥在会上首先传达了中央和东北局的指示,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夺取长春。”接着,讲了这次攻城的重大意义及攻城的总体部署。他说,由于苏联红军的暗中支持与帮助,总部特战团2500余人已成功地进入市内,并隐伏起来。最近两天,我们还将在苏军的帮助下,将纵队的特战大队(约500余人)悄悄进入城 内。另外,李天佑副总指挥已带领各师师长乘坐苏军的吉普车将城内敌军的营地、城防工事、火力配置、指挥部的位置及兵力布防都进行了周密的侦察,弄得一清二楚,这为我军攻城提供了极方便的条件。因此,这次攻城总的战略是里应外合,一举拿下长春。我们攻城方案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和总部批准,陈总(陈树相)非常重视,不但完善了我们的战役方案,还特地派总部特战团和一个装甲团(装甲二师第四团,配备日式坦克、战车)来配合我们作战。因此,我们此次攻城只能成功,不许失败。下面由李副司令布置具体的战斗任务。
李副总指挥不慌不忙地站起身来,走到挂着巨幅作战地图的墙边,开口说道:同志们!这次的攻城任务光荣而又艰巨,我们必须拿出百倍的信心和力量,来完成中央和总部交给我们的任务……。随后,李副总指挥将敌情及敌我双方态势作了十分详细具体的说明。他说道:长春城内现有国民党军十五个保安大队、一个骑兵大队、五个警察中队。这些都是非正规军,是国民党东北行营在接收长春时收编的伪满残军、土匪武装等整编而成,战斗力不强,且重武器都被苏联红军收缴。此外,还有刚从冀东空运过来的的伪满精锐“铁石”部队姜鹏飞部两个总队约6000人。敌军总兵力约有2万多人,其中有一定战斗力的是姜鹏飞的六千人。但缺乏重武器,只有空运来的数十门火炮,口径都不大。而我军参与攻城部队的主力是十纵、总部特战团及装甲四团,总兵力达55000人,是敌军的两倍多,且炮兵火力也大大超过敌军。可以说,我军在兵力、火力都处于优势;只要我军能突进城内,就是胜利。其具体部署是:根据苏联红军的通知,他们将于四月十五日中午十二时从长春全部撤出。因此,我军攻城的时间定于同日下午两点,第二十五师、二十六师、二十七师分成西南、东北、东南三路向长春外围发起进攻,务必须于当日晚十时前占领长春外围的孟家屯、拉拉屯、大房身、宋家洼子等军事要地,为攻打市区扫清了障碍。第二十六师抽一个团攻占并控制大房身机场,防止国民党军的空中支援。十六日拂晓,三个师同时向市区发起总攻,装甲四团的三个营分别配属三个师,掩护步兵进攻。第二十五师从西南方向、第二十六师从东北方向、第二十七师从东南方向展开进攻,并在我军城内潜伏部队的接应下,突进城内后,向斯大林广场(原为大同广场)作向心攻击,因为,斯大林广场是长春市的中心,广场周围有国民党长春市政府、警察局、广播电台、原伪满中央银行等,国民党军城防司令部也设在伪满中央银行。只要我军攻下了这里,就可以说奠定了胜局。同志们回去后,迅速做好战役的各项准备,随时等候指挥部的命令。
散会后,各位师、团领导连饭也顾不上吃,策马赶回部队,忙着开会动员、攻城准备去了。
四月十五日,长春城几乎是万人空巷,在火车站欢送苏联红军回国。中午十二时,当苏军将长春市正式移交给国民政府之后,最后一趟列车启程向北风驰电掣而去。聚集在车站月台前的国民政府军政大员们心中松了一口大气,一个个脸上喜气洋洋,兴奋不已;还有不少的地方土豪劣绅们顿时欢呼起来:“老毛子走了,长春光复啦!今后东北就是我们的啦!”
于是,欢庆胜利就成了长春市国民政府军政要员的头等大事。各种招牌披红戴绿都挂了起来,又是庆祝大会,又是记者招待会,一个个军政要员满面春风、神气活现坐在主席台上。一大群中外记者蜂涌而上,镁光灯在不停地闪烁,国民党吉林省代主席王滨华、长春市市长趑君迈、卫戌司令陈家桢、警察局长张炯等军、政要员,容光焕发地出现在镜头前。鞭炮声、鼓乐声、欢呼声响彻全城。
就在长春市国民政府军政要员、大小头目,欢聚一堂,庆祝胜利、得意忘形的时刻,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等部,以神速的动作出现在长春近效,随即发起迅猛攻击。猛烈的枪炮声可比那爆竹声强多了,国民党的军政大员们从欢乐中惊醒过来,惊呼道:“天啦!大事不妙,共军打过来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