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多收了三五斗。
山西汾河平原。
柱子家在本村算是上户人家,有百亩旱田,可惜家里兄弟众多,他行三,分家时就只有二十亩地,还是因为老大从军,家里二个兄弟分摊照顾大嫂和侄子,族叔决定多给些田地。柱子是一把种地的好手,运气好的是自己旱田附近有些荒地,开完荒还不适合种主粮,就顺手种了些大豆。
黄巢之乱后不久,河南诸州人丁稀少,山西没有遭乱,种粮不受影响。但江淮一带也被波及,刚刚有些恢复。藩镇之间仍在战争,长安大乱,唐僖宗逃离,襄王成了皇帝。
粮食价格仍旧居高不下。送往关中的粮食价格从三五万钱的离谱价格下降到五六千,然后又在战争中上了万钱。关中、河南等地的富户即时没有死于战乱,也在高粮价下折腾得穷困潦倒。
夏州、汾河平原、淄青北方等地就因为较少涉及大规模战乱,粮食供应稳定,财富向这里输送,和盐业收入成为当地财政支撑。
大豆只是在主粮之外才会种植,并没有进入百姓的主食,这玩艺吃多了腹内涨气,多用来做酱。所以价格持续不高。
但从去年开始价格慢慢上涨,到年节前后,已经价格上扬了数倍,也吸引许多农户在田间地头增种大豆。大豆并不吃肥力,农户并不知道什么道理,但观察到了这点。所以密密麻麻种了许多。
这些大豆都在往东北方向流转,据说河北之地发明了一种吃食,叫做豆腐,本地产出不够,才从周边进口。
马上就要进入收割了,粮食贩子开始在村里乱窜,出奇的是大豆预收价格突然比去年猛涨了一倍。
柱子凑到肥肥大大的粮贩子旁边,问:崔哥,豆子这么贵啊?“
崔贩子摸着肚子,说:”你知道的,那边有人收这个。“他指着东北方向,”那里青黄不接,豆腐已经是河北各镇日常饮食,赶紧卖吧。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等各地都开始收割,价格就下去了。“
柱子想想也是,粮食一上市就开始跌价,这是规律,于是盘算了一下价格,卖给了崔贩子。
各地村里都在上演这些事情。
主粮虽然价格昂贵,投资也大,运往长安河南等地风险也大,战乱一直持续。大豆贩运投资小,又是往相对比较稳定的河北诸镇。
在一个个城镇,崔贩子这样的人又凑在中型的粮贩子这里,询问价格,计算得失。
大豆的价格在涨,是肯定的,赶紧卖,否则九月开始上市,就要开始跌价了,粮贩子们都明白这个规律。大豆不是主粮,还没人囤货,去年才兴起的新消费。
但是到了大豆上市,大豆价格还在不断的上扬。
崔贩子不由得有些纳闷,他吃不准,跑去镇上大粮商店里逐个转了一圈,并不是每个粮商都在涨价,但有一家王姓的粮店在不断提价收购。而且他家也问其他粮店收购。由于大多数粮店并不主营大豆,所以都加一点价卖给他家。
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一段时间后,随着各村越来越多的收割大豆,价格还在不断上涨,一些粮店决定等一等,并向崔贩子这样的小商贩多收了些大豆。
在各地收割大豆的时段里,其价格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些陌生面孔的商贩开始出现在各村专门收大豆,并告诉村民,北方人发现大豆可以延长寿命,都在风抢大豆。
这些三三两两的传言,很快形成了风潮。
城镇的大粮商开始相互了解,偶尔跑去王姓的粮店里闲聊,涉及到大豆与人寿命的话题,从掌柜到伙计,就都顾左右而言他。咂摸到味道不对的粮商们于是派人去河北了解真相。风闻当地节度使家老妇人靠吃豆腐治好了多年疾病,天道教更是将大豆制品视为教内支柱产业。
这些传导到末端就变了形的风言风语最终成了洪流。
乡村粮贩子开始争夺大豆供应,城里的粮店们挂出收购大豆的牌子,开始储存并拒绝卖给王姓粮店。王掌柜的某天在店内打骂伙计,怪他们走漏风声,伙计们哭着说冤枉的词汇也出现。
黄河沿岸的各州镇发生着这样的故事,一些村民也开始惜售。。
在大豆收割告一段落后,柱子家里还存了一半大豆,盘算着今年多收了三五斗,可以给媳妇买个银镯子。
但是突然间,前些天急红了眼,四处收购大豆的崔贩子苍白着脸从门口经过。柱子叫道:崔哥,把大豆买去吧,多年交情了,不为难你了。”
崔贩子苦笑着咧了咧嘴,拱手说:“大兄弟阿,你留着吧。”
柱子一愣,问:“咋了?”
“价格大跌阿。“
怎么会?
城镇里,王姓粮店突然挂出牌子对外售卖大豆,价格比市价低一些。其他粮店不免好奇,跑来询问。伙计咧咧嘴,暗地里指指掌柜的。于是问掌柜的,掌柜的说:“现在没收齐份额,运费划不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