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徐平坐在校场旁边的案后,看着贾逵带队与对方厮杀。
越是离着秋后近,徐平就越是觉得心里没有底,他总觉得军制改革还缺点什么。最明显的就是军队各级编制还是定不下来,总觉得不合适。当然,徐平可以根据大家的提议定一个看起来合理的方案,但却觉得说服不了自己,讲不出个道理来。
事务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战争也是一样。
这个年代文人谈兵的极多,是中国历史上兵书出炉最多的时期之一,朝廷组织编写的不算,文人自己编的兵书就有很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一是徐平的同年阮逸根据历史资料和自己的阐述发挥,托名李靖所作的《李卫公问对》。这书总体是他从各种历史资料中辑录出来的,大致还是代表李靖的军事思想,毕竟这个年代李靖的兵书流传下来的还有。再一个就是科场不得意的梅尧臣,重注了《孙子兵法》。徐平前世《孙子兵法》比较全的版本一般是《十一家注孙子》,梅尧臣就是十一家中的最后一家。
此时这两本书都还没有完全完成,但其中的一些篇章徐平已经看过。作为年少有为的边帅,一些有志沙场的人会把自己的著作寄到秦州来,托名请徐平指教,实际上是想谋一个进身之阶。这是常事,历史上梅尧臣跟范仲淹从亲密朋友到翻目成仇,导火索之一就是范仲淹作帅臣之后死活不肯招梅尧臣入幕,欧阳修从中斡旋都没有用。
现在梅尧臣的心情还没有那么迫切,他叔叔梅询还在是一,再一个他跟徐平的关系也没有那么密切,抱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心思。梅询年少的时候喜谈兵,梅尧臣是受叔叔的影响,对军事感兴趣,多次科举不中,让他的心思动到军功上来。当年元昊的祖父赵继迁在灵州叛宋,梅询便建议太宗皇帝,联络河西六谷蕃部侧击党项,并自请出使。有这一个渊源,梅尧臣同样建议联络青唐唃厮啰,背击党项。
讲真话,现在徐平的选择跟历史上范仲淹的选择一样,也不会招阮逸和梅尧臣到秦州来。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双方的思想不合。这两个人都到写兵书的地步了,有了自己的主见,徐平军制的改革和军事思想很难得到他们的认同,招人来是做事的,不是来争吵的。
这两人的兵书是很优秀的著作,足以跟先秦诸家的兵书列在一起,但书是如此,时代却已经变了。一千多年的时光,战争早已经不是先秦时候的样子,大的原则有意义,一些细节就大相径庭。历史虽然有反复,但残酷的战争还是使战争实践不断向前,特别是晚唐五代一百多年的混战,催生出了很多实践经验,徐平不需要再走回头路。
最重要的问题,战争已经发展到了必须要总结客观规律,按照战争本身的客观规律去改变制度,改变组织形式,改变战斗方式的时候,古典兵书意义已经不大了。
太宗时期对外战事不顺,为了掌控军队,出于控制的目的对军制多有变更,使宋军的军制相对于五代出现了倒退。过去了几十年,不管文武,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只是为尊者讳,不好讲出来罢了。历史上再过几十年,太宗对宋军军制的变革,破坏大于建设就会成为朝野共识,文武讨论就差直接说太宗是军事白痴了。
徐平现在要做的,是让军中多多演练,特别是对战,从中把失去的客观规律再总结出来。只有掌握了战争的内在规律,才能做出正确的先择,而不是平空想象,空发议论。
贾逵现在是都头,目前编制中最基本的战斗单位,徐平从基本做起,这几天一直观看都一级的对战。贾逵的排兵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