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白洋淀冀人心底永远的挂念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白洋淀水域辽阔,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被誉为华北明珠。

    这里四季景色分明,景随时移,水光天色,美不胜收。春天,芦苇出水,满淀青翠,尽展一片蓬勃生机;夏天,淀水涨满,鱼跃水面,绿苇摇曳,菱叶灿灿,荷花吐艳,淀内白帆点点,到处展现出一派水乡景色,使人暑意顿消;秋天,芦花纷飞,稻谷飘香,鸭鹅成群,莲菱遍布,鱼跳水面,蟹肥味香,小舟穿梭往来,渔歌此起彼落;冬天,白雪皑皑,冰封大淀,一片碧玉,恰似一幅巨大的明镜镶嵌在冀中的原野之上,展现给你别样的北国风光。

    白洋淀是我国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由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的扇缘洼地上汇水形成。现有大小淀泊143个。关于白洋淀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其一,白洋淀的地形地貌是由海而湖,由湖而陆的反复演变而形成的,现在的水区是古白洋淀仅存的一部分,上游九河、潴龙河、孝义河、唐河、府河、漕河、萍河、杨村河、瀑河及白沟引河,下通津门的水乡泽国,史称西淀。到明弘治(公元1488年)之前已淤为平地,地可耕而食,形成九河入淀之势。以后人们看到淀水“汪洋浩渺,势连天际”故改称白洋淀。其二,是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一个中秋夜晚,嫦娥仙子偷吃仙药,身不由己,飘飘然离开月宫,就在她将要落入凡间的一瞬间,猛然惊醒,这一惊非同小可,随身宝镜落入人间,摔成了大大小小的143块,形成现在的143个淀泊。其三,在众多淀泊之中,百亩以上的大淀有99个,以白洋淀最为著名,因此称之为白洋淀。由此看来,白洋淀自古就有。

    白洋淀因水得名,因水誉满华夏。白洋淀的大致轮廓形成以后,经历了一个兴起、扩张与收缩的演变过程。春秋战国时期,雨量不足导致白洋淀蓄水量减少,水面收缩,再加上人类在退缩地上活动频繁,到西汉时期,形成了今天白洋淀的大致轮廓。东汉以后,白洋淀受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尤其以人为因素为主。东汉末年曹操出于军需运输需要,开凿白沟、平虏、利漕、白马、鲁口渠,使清、漳、沽、滹沱等同归于海,即今海河水系;隋修通永济渠,使太行洪沥排泄受阻,形成“莫有九十九淀(今白洋淀)”形势;北宋抗御契丹侵扰,采取“导水实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的办法,开河引水与淀泊相连,构建屯田战线,同时淀边筑堤抵御洪沥;元明定都北京以后,修建宫殿不惜大肆砍伐太行林木,造成白洋淀上游河道淤塞,洼淀淤积退缩,以至于“地可耕而实,中央为牧马场”直至1517年“杨村(今潴龙河)一河决入,始成泽国”;清代,针对堤防矮薄常溃堤为患,提出“治直隶之水,必自淀始”改建赵北口旧桥成“十二连桥”为南北旱路与东西水路的交通要冲。但由于乾隆年间划分东西两淀界限,致使白洋淀的面积缩减十分之九有余;民国抗战则利用芦苇丛蔽、壕沟相连,形成了水上根据地之一。解放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曾在白洋淀指挥清风店、解放石家庄战役,给这古老的淀区又增添了新的光彩。

    任何一处风景名胜,都缺失不了文人的再创造,白洋淀也不例外。因此“水会九流,堪拟碧波浮范艇;菏开十里,无劳梦魂到苏堤”“适来适去一苇间,四时风浪舒心颜”成就了传诵白洋淀的经典,流传至今。而我重点要说的是白洋淀的雁翎队。白洋淀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辛璞田、刘亦瑜、李之光、侯卓夫等革命先烈,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舍家弃业,投身革命,坚持真理,宁死不屈,成为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抗日战争时期,活动在白洋淀的抗日武装“雁翎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沟河交错的有利地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